查看原文
其他

分享|如何让目标不再半途而废?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L先生说 Author 李睿秋Lachel


鉴于许多人的新年目标总是无疾而终,为了帮大家提高一点成功率,我想跟你分享几个小技巧,帮助你更容易地达成目标,在2023年,实现有效的改变和成长。


01 设定一个有趣的起点

每到岁末年初,许多人都会乐于制定「新年目标」。可能有人觉得,这是一种矫情而无意义的行为,因为新年目标往往难以坚持下去。但事实上,这是有科学依据的。

在 2014 年的一项研究中,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:比起普通的日子,当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日期制定目标后,我们更容易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更强的动力,让我们能够持续行动下去。(Dai et al., 2014)


什么是「特定的日期」呢?比如元旦,春节,生日,以及其他重要的节假日和纪念日。


2015 年,他们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:让参与者从3月20日开始培养一个新习惯,并把这一天标记为「春天的开始」。结果发现,这样做的参与者,比没有这样做的参与者,坚持习惯的动力普遍都增强了。习惯持续的时间更长,效果也更好。(Dai et al., 2015)


原因在于,当我们以这些日期为起点制定目标时,我们的内心会将过去的怠惰和不完美归入上一个时期,认为它们已经「结束了」;从而,我们人为地划分出一个全新的、从零开始的新时期。在这个新时期,我们可以忘掉过去的失败,踌躇满志地重新开始。


因此,这种效应被称为「重新开始效应」(Fresh start effect),它是提高我们行动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巧。

可是,既然如此,为什么我们还会感到「新年目标往往容易半途而废」呢?

原因在于:这种「重新开始效应」所带来的动力,只能维持一段时间,不足以完全实现我们的新年目标。因此,当我们站在年底回顾时,往往会感到:每年开始总是踌躇满志,也确实在年初的一段时间内做了很多事情,但随着时间推移,到了年中、下半年,就渐渐懈怠了,最终依然半途而废。

而这种整体性的回顾,也就更容易加强我们「我难以完成目标」「我总是半途而废」的心理暗示,从而不断地削弱我们坚持目标的动力。

因此,一个有效的技巧是:不要在新年初立下太多的目标,而是把目标拆成小块,均匀地分摊到一年里的不同时期,并为它们设计一个有趣的起点。

举个例子:比如你想在新的一年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身体,那么就可以试着把目标分解成三个:开始锻炼,均衡饮食,调整作息。

然后,把这三个目标分别设定到三个不同的时期。比如:
  • 把锻炼的起点设定在元旦,告诉自己「在新的一年开始,多活动,少久坐,让身体更灵活」;

  • 把饮食的起点设定在春分,告诉自己「万物复苏,好好调整自己的饮食,让自己焕发生命力」;

  • 把作息的起点设定在夏至,告诉自己「早睡早起,沐浴更多的阳光,让身体跟大自然更好地连接起来」。诸如此类。


不要觉得这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,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。像这样,为生活设计一点细微的、有趣的仪式感,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,也让我们能够从忙碌的日常中抬起头来,抓住自己能够控制和把握的瞬间,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。


02 描绘有吸引力的愿景

许多目标往往是需要长期的耕耘才能有所收获的。对于这些目标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会阻碍我们的行动:延迟折扣。

大脑是非常短视的。现在有两件事情,一件当下就可以完成,收获一般;另一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,但收获较高。大脑会更青睐哪一件?理性的做法是去计算两者的投入产出比,但大脑没有这么理性,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会更加青睐前者,更愿意去做前者。

那么,如何破除大脑的短视呢?不难想到,最核心的做法,就是尽可能去增强大脑对它的主观价值判断,也就是把被大脑所扭曲的回报,再人为地「放大」,给自己营造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愿景。

一个有效的技巧,就是去描绘你想达到的愿景,越具体越好。越具体、越详细,大脑就越容易对它「信以为真」,从而调高对它的价值判断。

举个例子:你想改造自己的旧房子,但觉得既麻烦、又费钱,一直难以下定决心,拖了两三年。如何迈过去这道坎?不妨多畅想一下自己装修改造之后的结果:改造之后会是什么样子?我可以在改造后的房子里做些什么?现在有哪些问题和困扰,在改造后就不复存在了?

你可以浏览一些漂亮的视频和图片,观摩别人改造后的样子,收藏自己心仪的案例,一步步揣摩和勾勒自己心目中新家的样子。

你甚至可以做一个计划。比如,改造之后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小小的书房,可以关上门,在里面工作、学习;夏天开窗通风,看窗外的景色;冬天泡上一壶茶,坐在椅子上,惬意地晒太阳。

这可以为你不断提供动力,让你在「长期耕耘」的道路上一步步向前迈进。


03 定性,而不是定量

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「计数器陷阱」。简而言之:许多人制定目标时,总喜欢过度推崇「SMART」法则,要求自己采取具体的行动、要有可衡量的数字、有明确的期限,等等。

但是,SMART 法则是用在工作中的,它的作用在于让团队有明确的方向指导和绩效衡量,更好地进行企业管理。而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其实是不适合的。

这种把生活当成工作去管理的做法,只会让自己陷入「预防焦点」之中,不断去追逐指标,始终活在压力之下。

所以,我提倡的做法是:不要给自己设定过于追求「数量」的目标,不要被 KPI 框住,也不要追求打卡、追求「完成率」。

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?是从微小的行为开始,关注自己的行动,让行动慢慢成为习惯,而不是关注行动的结果,人为去规定自己「要做到什么」。

比如:
  • 你想培养读书的习惯,那比起「每天至少要读半小时书」来说

    「每天起床后就读几页书」是更好的选择;

  • 你想培养学习的习惯,那比起「每天要做2页笔记」来说,

    「把自己想到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」是更好的做法;

  • 你想培养写作的习惯,那比起「每天要写一千字」来说,

    「每天把自己学到的内容,用自己的话讲出来」就是更好的做法。


它们的区别在于:前者关注的是结果,用「是否达到结果」来衡量我们是否成功;后者关注的是行为,用「是否采取行动」来衡量。只要你去做了,哪怕结果未必尽如人意,那也是好的,因为你又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了一步。

那么,后者就为我们赋予了非常灵活的空间,让我们无需疲于奔命,追逐我们为自己设下的指标。而是可以沉进去感受、体验、思考,一步步把行为变成下意识的习惯,让自己看到,自己离想要的样子又更近了一点。


04 用好支持部落的力量

许多想设定目标和计划的朋友会有一个问题:要不要把目标告诉别人呢?

你看到的许多文章和书籍,可能会告诉你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。有些会说:要告诉别人,这样可以有一个动力,推动你去把它完成;另一种会说:不要告诉别人,因为告诉别人的时候,大脑就相当于「预支」了完成目标的愉悦感,反而会失去动力……

究竟哪种观点是对的呢?

答案其实也非常简单:
不要把目标告诉所有人,但可以告诉少部分能够监督你、提醒你、支持你的人。

心理学家 Richard Ryan 建议:如果你想增加每天的步数,那么约上一位好朋友每天一起去散步或跑步,可能是一个最有效的做法。

如果你没有类似这样的朋友,那么加入一个线上或线下的社群,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。可以报名参加一些小一点的、紧密一点的团体,通过培养团体间的联系紧密度,来让你把「培养习惯」这件事放到更高的优先级上。

这就是一个「支持部落」。它可以成为你不断汲取力量和信心的不竭来源。


05 不要重复过去的失败

许多人常常陷入一个误区:去年设定了一个目标,过了一年,失败了;没关系,新的一年,我要再接再厉,继续设定同样的目标,把去年的失败补回来……

但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:
除非你去年的失败是因为意外,否则,你去年失败了,为什么今年就能成功呢?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,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?

过去一年失败了,那只能说明两件事情:要么,我设定的目标不够合理,跟我的生活和行为模式格格不入;要么,我采取的方式是有问题的,它也许过于低效,也许缺乏反馈,也许过于复杂,使得我难以持续践行下去。

所以,不要重复设定同样的目标,这只会让你使用相同的路径,相同的生活方式,迎来相同的结果。

你要做的,是先去复盘,问自己:为什么我的目标会失败?目标的设定是合理且必要的吗?我采取了哪些有效的行动?遇到了什么问题?有哪些行动是需要调整和改进的?

基于复盘的结果,你再去调整新的目标,把已经被验证有效的行动保留下来,去改进那些无效的、遇到问题的行动,让自己用新的方式,去达到新的结果。

然后,重新出发。


 






重磅更新,专注大改版!

用户投稿|如何用滴答赋能我成长精进?

用户投稿|企业级销售员如何使用滴答清单?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